记叙文写作之心理描写
“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雨果
记叙文写作中,塑造人物形象,可供运用的方法是很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目的也是如此。
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
那么,如何进行具体可感、让人眼前一亮的心理描写呢?
01
何为“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我们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有新意,并且能通过写出自己/主人公的看法和感受,让文章更充实真实。
我们来看一段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当中的经典案例:
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铜手的大火炉前面。火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她觉得多么舒服啊!但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把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只拿着一根烧过了的火柴,坐在那儿。
以上的描写属于直接的心理描写——幻觉梦境,很好地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对温饱渴求的心理。
总之,心理活动的描写好像是人物无声的语言,它能够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复杂而变化的情感直接表现出来,让读者了解人物在想什么或者想要做什么,人物的情感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它是读者了解文中人物的窗口,也是展示文中人物特点的平台。
02
技巧点拨:如何描写人物心理?
很多同学在写作中往往不会用心理描写,只知道用我想、我又想之类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人物内心往往是复杂的,这也决定了心理描写的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其中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心理概述、幻觉梦境,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动作暗示、神态语言。下面为大家一一介绍。
直接心理描写
①心理概述
心理概述即直接用表示人物内心感受的词句来写人物心理。比如低落、失落、 伤感、平和、悠然等等。同学们可以在作文中适当使用这些词汇来描绘人物心理,可让人物心理状态更加突出。
譬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直接用“害怕”这样的词语来表现出主人公内心心理: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的回家。
写作时如何更好地使用心理概述这一技巧?我们还是以“害怕”这一心理状态为例,给大家做两个小示范:
示例-1
我恐惧地畏缩着,周围一切仿佛都要把我吞噬掉,迎面是无尽的黑暗。
一般除了直接使用“害怕”、“恐惧”这样的心理概述词语,我们在描写人物害怕的心理状态时,往往会搭配动作、幻觉幻想、身体感受等共同突出人物心理。
比如这里在写完“恐惧”一词后,加上了动词“畏缩”,并且还有当时“我”的内心幻想:周围一切仿佛都要把我吞噬掉。将当时“我”内心的极度恐惧描绘地让人感同身受。
示例-2
他的脸吓得窗纸似得煞白。
这里运用了“吓”这样一个概述性的词进行提示,但是后面同样搭配了当时人物的身体感受:脸像窗纸一样煞白。结合人物的生理反应,让人物的害怕心理跃然纸上。
心理概述是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它又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会和其他的心理描写方法共同完成对人物心理的构建的,后面介绍的心理描写方法都可以进行灵活搭配。
②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即用第一人称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所想,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譬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的片段,通过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非常恰当地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了出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使用内心独白这一技巧我们可以从形式和方法两方面入手:
第一,内心独白形式比较多样,文章中可以用一整段话来描写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这叫做整段式,也可以零散地分布在一段话当中。
示例-3
整段式:
我心里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地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心里立刻忐忑不安,七上八下的。
示例-4
零散式
放学后,我参加了卫生大扫除。我拿起一把大笤帚走到教室后面开始清扫地面。忽然,在一张桌子腿下发现一支笔,我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支“派克”圆珠笔。这笔是谁的呢?我看了一下周围,这是王明同学做的地方,准是他丢的。我记得前些天,他还向同学们吹嘘地说,他过生日的时候,他爸爸要送他一支“派克”笔。这下别吹了,我把它藏起来,让他尝尝焦灼的滋味。我把笔放进口袋里,刷刷地清扫地面。忽然,我眼前浮现出王明同学着急的面孔,仿佛看见他急得抓耳挠腮。我这个玩笑开得不是地方,怎么能拿自己的快乐,去换取同学的着急呢?我得把笔给他送去,让他获得一个意外的惊喜。
第二,内心独白的内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表达:
A
让人物自己跟自己说话
示例-5
有一次上思想品德课,王老师给我们讲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人要是不爱劳动就叫懒惰,懒人是最没出息的。”她接着问同学在家干不干家务活。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格外紧张,怦怦乱跳,唯恐老师叫到我的头上。想想自己从来没有在家干过家务活,不觉自责道:王小利啊,王小利,你自己还是大队长呢!在学校还能劳动,可是在家里干过什么活呢?什么事不是妈妈干的?完了,今天老师提问,我看你怎么回答?
B
在心里和别人说话
示例-6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③幻想幻觉
幻想幻觉即通过人物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幻想幻觉来表现人物心理。幻境是反映人物心理的一种特殊而又新颖的表现方式。
它常常是一种尚未有过,却可能出现在生活现象的形象表现。
譬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文字,通过内心的幻想体现出“我”内心的极度害怕:
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写作时如何用好幻想幻觉这一技巧呢?我们以“同学考差后害怕父母、老师责骂时的心理”进行一个示范:
示例-7
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像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放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间接心理描写
①行动举止
行动举止即通过人物的动作反映人物心理。俄国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说:“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
人物个性鲜明的动作往往能传神地体现人物的心理。譬如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这样通过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来反映其心理的: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因为孔乙己从心眼里就瞧不起那些短衣帮,所以对来自他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
相反,为了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他便将九文大钱——“排”在柜台上。“排”这一典型化的动作充分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你们是些什么东西!只能花四文大钱,有我阔气吗?
我们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可以通过人物的手、脚、其他肢体语言细节描写等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进行行动举止描写的时候,同学们需要试着揣摩在特定心理下人物会作出什么样的动作,比如久别重逢之后,人们往往会通过拥抱来表达内心的思念之情。
②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即借助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心理。古语云:“言为心声。”人物语言也是人物心理的侧面反映途径之一。
人物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恰当透露出人物真实的内心想法。譬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通过语言来刻画“我”内心的心理的:
“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在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
“等等我”这句话放在这个语境中,暗示了“我”在无助心理之下希望同伴能等等我的内心活动。
“但是我不能…我…”,用了省略号表示出“我”此刻内心明明害怕爬山,但是却难以启齿说出这个事实。
这虽然没有明示,但是也暗示了“我”的害怕紧张以及想要寻找援助的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人物语言并非指直接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想法,而是通过语言活动暗示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想法是如何的。
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要把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语言比较详尽地写下来,尤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③神态感受
神态感受即通过人物的神态表情以及身体感受来体现心理活动。恰当地描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情、身体感受,能够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譬如在《故乡》中鲁迅先生是这样通过对中年闰土的神态描写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分别十几年的儿时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相思之言,道不尽的欢快之情。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只是脸上“现出欢喜”之情——内心是高兴的,然而随“欢喜”同时现出的还有“凄凉”。
这说明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炼,闰土的头脑中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于是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
闰土乍见儿时伙伴的喜与哀、酸与苦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准确的神态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人物神情神态,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人物的眼神、面部表情的变化及精神状况,甚至人物的头发、眉头、嘴唇等来写人物的神态。我们通过案例感受一下:
示例-8
他神情凝重地坐在沙发上,乱蓬蓬头发无力地垂着,过耳的头发怎么也不能隐藏那晦涩的眼神,嘴角抽搐着,想说却不知道要言语什么。
这里通过对头发、表情的描写,把人物失落无神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身体感受,也就是人物在特定的心里之下,身体所呈现出的特定的生理反映,比如流汗、流泪、发抖、腿软……
通过身体感受来体现人物心理往往能够更加真实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紧张时会流汗、害怕到极致会腿软发抖、极度开心时会留下泪水、害羞时会脸红……同学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可以加上这样的身体感受,使得心理描写更加细腻真实。
④环境衬托
环境衬托即借助周围环境衬托人物心理。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和景物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服务的。
因此特定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往往是人物心理的折射。譬如在《社戏》中,鲁迅先生是这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我”去看戏途中的心理的: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也许是渔火。
这段文字,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笔,对田地里碧绿的豆麦、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宛转悠扬的歌吹作了尽情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地衬托出了“我”与小伙伴们去看戏途中那种欢快而迫切的心情。
在用景色烘托心理活动时,需要结合当时人物的表情、自然环境(如天气、树木、小草)、动物的动作来恰当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描写自然环境和动物动作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往往可以传神的显示人物心理世界。
比如晴天,人的心情是开朗的,阴天,人的心情是抑郁的。
天气阴晴、温度高低冷暖、季节灰黄不同、秋风落叶不一的特点,都可以衬托人物的阴晴。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环境之所以能展现喜怒哀乐,是需要我们去用心感受,把景物当作是有灵性的东西。
通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描写,可以渲染人物心理,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个方面使读者感同身受。
在进行环境描写的时候,要注意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为烘托人物心理而渲染,不要为了写景而写景。同时要具体生动,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值得注意的无论是直接心理描写,抑或是神态、行动、语言等间接心理描写,有时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融为一体,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次,要力求使所描写的神态、行动、语言等符合特定情景中的人物的心态,不能为描写而描写。
第三,要强调描写的真实性。唯有真实才能透露出人物内心的秘密,才能打动读者。
参考文献:
[1]贺剑英.巧借课文资源学习心理描写[J].中学语文,2020(23):8-10.
[2]徐忠凯.浅谈《骆驼祥子》中的心理描写手法[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110-112.